工作类演讲稿会议发言

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

本文已影响 2.87K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财务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
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篇1

同志们:

这次全国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是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做了研究部署。会上刘建华同志将代表部党组作工作报告,总结20xx年财政反腐倡廉建设情况,部署20xx年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任务。这里,我重点就如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和xx届中央纪委第四次、第五次全会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0xx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扎实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同时,稳步推进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狠抓增收节支工作,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积极推进财政工作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和xx届中央纪委三次、四次全会、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xx—20xx年工作规划》,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加强对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财政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切实加强财政干部作风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完善对财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深入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财政纪检监察自身建设,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成效。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反腐倡廉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现象还时有发生,财政干部作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还要进一步完善,对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还要进一步深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等等。这些情况表明,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繁重。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财政部门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地把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20xx年是实施“xx”规划的最后一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财政经济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对于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xx”规划启动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今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xx发表重要讲话,科学界定了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和重要地位,深刻阐述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了近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明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xx指出,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使财税工作在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当前,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xx的重要讲话,不仅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xx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xx届中央纪委四次、五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以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践行“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为主题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财政惩防体系建设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以落实责任制和强化监督检查为抓手提高制度执行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面提升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当前,财政反腐倡廉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中央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同时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加强对政府公共投资、扩大消费、结构性减税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确保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所需资金安全、科学、高效。积极开展对促进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加快结构调整。加强对“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等重点支出的监督检查,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开展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积极开展上下联动监管,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管优势,确立专员办对驻地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监管主体地位,明确专员办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预算、资产、财务等实施综合监管的责任义务、方式程序等,逐步实现中央财政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监管全覆盖。健全对财政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制度,完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实效。

(二)切实加强对财政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提高各级财政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要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结合学习沈浩先进事迹,加强对财政干部特别是财政部门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财政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的优良传统,积极帮助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发扬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大力整顿财政部门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广大财政干部职工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控制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有关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完善领导干部组织生活会制度,确保组织生活会取得实效。要抓好教育监督举措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洁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要结合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权力梳理”等工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要继续完善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认真落实好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关法规制度。

(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以解决好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抗灾救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的监管。全面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规范收费行为。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治理和查处教育乱收费、侵害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利益等问题。要积极推进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小金库”治理,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加强对中央单位特别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执收执罚权比较集中部门的监督检查,把治理“小金库”与清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工作结合起来,完善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效。切实加强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的监管,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着力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要支持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四)切实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要坚持惩治与预防并重,严肃查处发生在财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突出查办案件的重点,严肃查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权色交易腐化堕落、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违反财经纪律损害群众利益、违反组织人事纪律造成恶劣影响、干预招投标获取非法利益、违反职业操守执法犯法等案件。继续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依法查处政府采购、中介机构执业等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认真做好对突出问题的整改,巩固和扩大前期工作成果。对财政部门发生的案件,要深入剖析原因,及时通报,使广大财政干部吸取教训、受到教育。针对案件中暴露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办案综合效能,实现办案工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纪效果相统一。

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xx大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党的xx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突出了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xx在xx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要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所确定的各项制度,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加强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xx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力保证。只有通过不断建立完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刚性作用,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才能使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把财政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同时,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很多方面的内容与财政工作紧密相连,通过切实加强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有助于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财政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建设,多次作出具体部署,先后制定了《财政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财政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制度,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以及转移支付办法等财政管理制度,从机制上、源头上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财政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们在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有些制度虽然早已建立,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缺少具体实施措施;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现象。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下决心、花大力气积极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按照xx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建立健全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财政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当前,结合财政部门实际,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财政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夯实财政部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是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以加强对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财政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要坚持和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实际确定学习主题,注重学习效果,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把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融入各项制度规范之中,构建充分发挥教育说服力和制度约束力整体功效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机制。要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教育培训工作,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反腐倡廉教育培训机制。要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学习财政系统先进典型,加强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勤政廉政教育,大力弘扬优良作风,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抓紧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以制度明确教育目标、落实教育责任、规范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领域,加快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和使用。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关键。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加大监督力度,突出监督重点,前移监督关口,加强对财政部门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健全财政部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继续开展对“权力梳理、流程规范、监督定位”工作执行情况的自查自纠和监督检查,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推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财政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要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财政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充分发挥考核在干部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要坚持和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和办法,继续开展对专员办等单位的巡视,加强巡视结果运用。要完善财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谈心谈话制度。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员定期评议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要不断完善财政政务公开制度,以财政预算公开为重点,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形成系统、规范的公开机制,加强对政务公开的督促检查。要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等单位对财政工作的监督,通过完善信访等制度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注重舆论监督,增强监督合力。

(三)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预防是治本之策。要坚持权力配置科学、界限明确、行使依法、运行公开,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财政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落实到财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推进财政部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财政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反腐倡廉制度的实际效果,关系到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要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不断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深化财税改革,更好地从源头上、机制上防治腐败。要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健全财政法律体系,积极推进修订《预算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财税法律相关工作,完善财政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要强化预算管理,健全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加快金财工程建设,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和办法,用公式法、因素法等方法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继续加强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和会议等支出管理,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严肃查处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推动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改革,从制度上严格控制企业高管工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对腐败现象必须坚决惩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加强惩治制度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更有效地查处腐败案件。要完善财政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财政执法,严肃查处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做好执法考核。要对财政干部职工坚持不懈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坚持依法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减少违纪违法者利用制度漏洞对抗组织调查、掩盖事实真相、逃脱应受惩罚、获得非法利益的可能性。要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环节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要健全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对落实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xx在xx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xx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与推进财政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把那些通过案例剖析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制度建设,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注意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既为有效执行制度提供有利条件,又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三、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保证财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成效,根本上取决于制度是否得到认真执行。抓好制度执行,既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既要不断加大财政部门内部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度,又要不断加大履行财政职能和制度创新、制度执行的力度,深入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促进财政事业的不断前进。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一)高度重视,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提高财政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财政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要把制度执行摆在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切实解决抓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以加快推进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载体,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为重点,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结合各地财政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制度执行取得实效。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全面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对制度执行各项措施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执行的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执行时限和阶段性要求,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阻力,为制度执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要按照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规划和要求,一项项制度抓执行,全面提高制度执行力。要切实改变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以讲话贯彻讲话的做法,真抓实干,务求每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加强制度宣传教育,营造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增强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这是保证财政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认真执行的重要前提。要把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财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既要宣传制度规定了什么,又要宣传制度如何执行、如何落实、怎样监督,最大限度扩大制度透明度和影响力,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要结合财政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经常讲、反复讲,使财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广泛了解财政制度、自觉运用财政制度、有效监督财政制度执行。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制度执行。要建立健全财政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单位,采用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随时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完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发挥不同力量的监督作用,积极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内容,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既要加强对新颁布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也要加强对那些虽然颁布已久、但仍然行之有效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财政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做好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要建立财政反腐倡廉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经常性地进行清理、完善,对过时的有关财政制度要及时废止,有明显缺陷的要适时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紧制定。

(四)领导干部带头严格执行制度,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反腐倡廉制度约束的重点是权力运行,而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主要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在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制度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在执行制度上率先垂范。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

严于一般干部。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要坚持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

(五)加强财政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工作。多年来,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财政纪检监察干部为纯洁财政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财政纪检监察干部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要按照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要增强政治意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忠实履行职责,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要增强表率意识,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刚直不阿,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要增强法治意识,带头遵守和维护党纪政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依纪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增长新本领,加强实践,加强锻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增强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财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纪检监察干部,高度重视和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使用,帮助解决纪检监察机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始终做纪检监察部门的坚强后盾,推动落实反腐倡廉各项任务。

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艰巨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xx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深入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篇2

同志们: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xx届三中全会的30 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以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磅礴之势,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极为壮丽的篇章。粮食产量从1978 年的3.04 亿吨增长到20xx年的5.02 亿吨,增长64% ,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促进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xx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行动纲领。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呈加深蔓延之势、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农业和粮食政策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尤为迫切。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总结交流经验,深入分析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粮食政策,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近年来财政粮食工作成效显著,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xx大提出,“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xx大精神,积极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强农政策,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加强财政政策研究,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财政监管,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油生产大县奖励政策等一系列重大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财政部党组的充分肯定。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回顾总结近年来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加大政策创新,强化补贴力度,粮食补贴制度逐步完善 。 粮食补贴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手段。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粮食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极大地强化了补贴政策效果。

一是不断完善与强化种粮农民直补制度。 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20xx 年财政部门主动转变补贴方式,提出“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实施对种粮农民直补”,建立了符合国际经验的种粮补贴制度。20xx 年为弥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中央财政开始实施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20xx 年针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实行农资价格与综合直补联动机制,先后分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440 亿元,达到716亿元,比20xx 年增长约5 倍。加上粮食直补,对种粮农民补贴达到867 亿元。为落实好补贴政策,中央与地方上下齐抓共管,资金专户管理制度、村级公示制度以及兑付资金“一卡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健全与完善。不少地方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与管理创新。如江西、安徽等省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河南等省建立了补贴落实的联合监督制度,均取得很好的效果。20xx 年是对农民补贴规模最大、增长最多、拨付最早的一年。 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是粮油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稳定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为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20xx 年财政部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近年来,奖励政策实施更加有效,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20xx年比上年增加奖励40 亿元,20xx 年再度增加40 亿元,奖励总额达到165 亿元。政策范围进一步拓宽,20xx 年油料生产大县纳入财政奖补范围,以促进我国油料生产,振兴油料产业。政策内容也更加完善,实行激励与约束并重,存量与增量结合的方法,鼓励多产粮、多调粮。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湖北、河南、新疆等省专门从省级预算中另外安排资金,对本省(区)的粮食主产县进行奖励,放大了政策效应。

(二)创新运作机制,加强财政保障,充分发挥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作用。 从20xx 年开始,国务院在决定放开粮食市场、放开价格的同时,对部分短缺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为落实好这项政策,财政部门以“完善运作机制、确保政策效应”为重点,提出了“明确责权、理顺机制、强化监管、务求实效”的思路,大力推进“挂牌收购、公开竞卖、顺价销售、财力保障”的运作机制,实现了“稳定价格、增收节支”的目标。具体来讲,财政部及时明确中央财政统负盈亏的原则,为落实最低收购政策提供了财力保障,极大地调动了收储企业积极性,粮食收购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20xx 年以来,国家累计收购粮食20xx 多亿斤,粮价基本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坚持公开竞卖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既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减少了粮食销售价差方面的损失,与传统的保护价收购相比,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做到了政府满意、农民满意、财政减负。这个基本的制度框架,应该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多措并举,灵活应对,粮食财政宏观调控富有成效。 粮价高低既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城镇居民消费,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去年以来,粮油市场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国内农民种粮成本明显提高,国内接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粮价上涨的压力很大。妥善处理好粮价与物价稳定的关系,既要防止粮价下跌损害农民利益,又要防止粮价过度上涨推动CPI指数的上升,始终是粮食市场调控的重要任务。财政部门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财政保障,大力支持粮油市场调控政策的落实。

一是用活储备,稳定销区市场。 受 国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国内主要粮油价格也一度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能否平抑粮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直接关系到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双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温家宝批示: “要迅速控制玉米价格上涨,降低生猪饲养成本和肉价”。关于控制粮价和CPI ,稳定经济形势,中央领导多次做出批示。 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批示精神,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粮食市场稳定工作。用好用活政府粮油储备,保供给、保稳定, 两年来累计抛售中央储备和临时储备粮油597 万吨,通过 支持北粮南运、加大储备抛售力度、支持粮食移库等措施,充分保障了粮油市场供应,有效稳定了粮油价格,使我国粮油市场经受住了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也经受住了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的考验 。

二是研究实施东北粮食运费补贴和余粮收购政策,切实解决东北“卖粮难”问题。 服务于当时国家“双防”目标的需要,销区粮价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倒逼产区价格一度走低,今年年初东北三省面临粳稻、玉米等粮食“卖难”问题。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温家宝和回良玉副多次批示,要求迅即解决东北粮食“卖难”问题。为此,财政部及时深入调研,迅速提出实行东北粳稻运费补贴政策和东北余粮包干收购政策,对这个建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意见很好,政策措施须尽快出台并公布”。地方财政部门也积极配合,对运费补贴和余粮包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了政策的落实。既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适当拉升了产区价格,又稳定了销区粮源供应和价格,算下账来,财政也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据统计,国家对东北376 万吨粮食实行运费补贴,包干收购东北余粮近190 万吨。

三是及时实施无偿划拨灾区中央储备粮政策,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汶川大地震后,财政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超前提出开仓放粮方案,向灾区无偿提供中央储备粮,确保国务院提出的每人每天1 斤口粮任务的完成,并支持粮食企业深入灾区收购或代储农民今年夏季生产的小麦,给予加工和运费补贴,保障了灾区粮油供应,支持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加强了粮食财政财务管理,着力实施科学理财 。 目前,仅财政部经建司每年经管的粮食支出就近1600 亿元,推进粮食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精细化管理的传统作风,精打细算,粮食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是规范补贴管理,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贴息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出内容。为减轻利息支出压力,各级财政部门在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基础上,共同研究了消化挂账、减少利息压力的多种方案。中央财政通过研究挂账资产重组、地方政府举债、邮储资金置换等方案,促使挂账利率从20xx年开始下浮10% ,每年节约利息支出20 多亿元。另外,财政部组织安排了最低收购价粮食等有关费用核查,及时组织费用补贴清算,核减费用开支10 多亿元。二是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实现科学理财。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实行科学理财的重要手段。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工作量大,地方财政部门尤其是广大基层同志,克服了很多困难,作了大量工作,最终搭建起了补贴网的基础框架,为科学理财、规范管理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近两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国内粮价保持基本稳定,为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财政粮食工作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粮食工作能够谋划在前,许多政策建议为国务院所用,充分发挥了领导参谋助手的作用。政策执行迅速有力,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政策,及时有效地保障了市场调控。财政部党组对财政粮食工作是充分肯定的。总结取得上述成绩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条: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 。近年,粮食政策调整始终注重向种粮农民倾斜,始终将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大幅度增加粮食补贴资金,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心,更彰显了为民理财、为民服务的理财宗旨。二是突出服务大局,加强保障能力。近年为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中央财政主动承担了储备粮油抛售、跨省移库等相关市场控调费用支出,这样虽然增加了当期财政支出,但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的大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在其他会议上也讲过,财政部门在配合其他部门实施粮食政策调控的时候,首先应该是保证农民的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其次才是统筹兼顾财政的收支平衡。三是着力体制改革,创新运作机制。近年财政粮食工作始终注重释放体制机制的能量,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新最低收购价政策运作机制、创新粮食补贴制度等方面均有较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四是坚持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扎实 。 粮食工作能取得不俗的成绩,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我们拥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和这支队伍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工作作风。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是对我们财政干部的最好考验。将财政补贴兑付给千家万户的农民是一项巨大惠民工程,正是通过包括在座的广大财政粮食工作者艰苦努力,才建立起了国家补贴农民的稳固渠道,特别是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南、河北等省份,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妥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了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补贴网建设过程中, 很多干部 加班加点,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 在这里,我代表部党组,向辛勤工作在全国财政粮食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真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财政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实现财政粮食工作思路的创新

党的xx届三中全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形势格局,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我们财政部门尤其是财政粮食系统应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安全。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抓粮食安全和财政粮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工作者要从讲政治、顾大局、求发展的角度,切实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要深刻地认识到,粮食是百姓温饱之源、物价平稳之基、经济发展之要,社会稳定之本。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与重要职责。自古以来,财粮一家、钱粮一家。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确立了政府收入主要来自公粮。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由于粮食调节的“市场失灵”与粮食安全所本身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与保障的对象,也成为粮食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应将财政粮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正确判断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增强做好财政粮食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正确判断粮食安全形势,充分估计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进一步做好粮食工作的前提。三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在三中全会指引下,农村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发展步伐将更快,这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财政粮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从长远看,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粮食生产受耕地与淡水资源稀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业化水平较低、种粮比较效益持续走低等因素制约,保持持续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粮食维持长期供求平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尽快研究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从当前看,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经济下滑和粮价走低的趋势明显,国内粮食在连续5 年丰收后,也可能呈现周期性的波动与变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财政粮食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既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更要立足当前,妥善解决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目标任务,不断创新财政粮食工作新思路。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准确把握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xx 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要求“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围绕这个目标,将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对开展新时期财政粮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着眼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进一步细化三中全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目标任务,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积极破解粮食发展中的难题,加快建立完善涵盖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价格保护、市场调控、利益补偿等在内的科学的粮食财政政策体系,奠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制度基础。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财政工作思路。我们认为新时期财政粮食工作的总体目标思路为:认真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财政粮食工作,实现“巩固一个基础,提高两个积极性,实现三项提升,做好四个保障”的目标。巩固一个基础,就是要建立基本粮田保护补偿机制,以此来巩固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两个积极性,就是保护好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这两个积极性,做到农民愿意种粮、政府愿意抓粮;实现三项提升,就是要全面提升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粮食的流通效率,这样三项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更加稳固扎实的基础;做好四个保障,就是通过构建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体系,保障粮食市场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xx曾批示:粮食安全问题 “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 。 按照xx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实现新时期财政粮食工作目标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着力推进八大长效机制建设。

(一)建立基本粮田保护补偿机制,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目前我国粮田数量和质量都呈有下降趋势,粮田面积从1998 年的13.3亿亩已经减少到目前的12.5 亿亩,其中67% 为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的面积仅为4 亿多亩。三中全会强调,“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统筹规划,划定基本粮田,并将基本粮田核定到田头地块、核定到农户。基本粮田划定后,不准改变用途。同时,要尽快建立基本粮田保护机制,对农民的利益损失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调动农民保护粮田的积极性。要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加大投入,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启动新增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基本粮田改造,将基本粮田逐步建设成为标准化高产稳产粮田,切实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只要现有种粮耕地能逐步改造为标准化基本粮田,我们的粮食产量就能稳定在1 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保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 粮价是农民种粮收入变动的根本,也是粮食生产的晴雨表,粮价波动将导致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的波动。要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尽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持粮价处于合理水平。一是要坚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稳定粮食价格不是稳而不动,而是要在合理区间内波动,给市场空间,让市场来激发粮食生产的活力。二是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建立最低的粮食收购价支撑机制。最低收购价主要是来弥补粮食成本并保证农民种粮有最低收益,原则上应略高于种粮成本,这是农民种粮的最后防线。国家应当根据农民种粮收益的变化情况,择机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使最低收购价高于粮食成本,并不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机制,确保农民在补偿成本之后得到相应的实惠。但也要防止最低收购价取代市场价格,抑制市场活力。三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临时价格干预机制,争取通过调控,使最低收购价成为真正的“影子价格”。一方面使最低收购价能够补偿农民种粮的成本,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运用其他手段,包括一些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措施,使市场粮价始终在最低收购价之上,保持市场应有的活力,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寻找这个切合点,完善这套体系。为稳定市场,国家可采取公开抛售或临时定量定价收储,防止价格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使价格始终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这都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不断完善定价机制,最终建立起以最低收购价为基础、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导、以政府适当干预为补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三)建立健全粮食补贴机制,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利益 。 受粮食消费承受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制约,我国粮价短期内还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为此,要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在实施价格保护之外,必须建立健全粮食补贴机制。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一是要根据财力增长的情况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的机制,农民的补贴要随国家财力的增长而相应增长,逐步加大补贴力度。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其农场主每年的收入当中大概有60% 来自于政府补贴。短期内我们的补贴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程度,但是我们要确立目标和方向,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农民得到的政府补贴不断增加。二是要调整完善补贴方式,更好地体现政策导向。补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策效果,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越紧密,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就越突出。今后,要根据增粮增收的需要,实施激励政策。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么富裕的程度,由财政补贴农民,不和任何东西挂钩,直接作为农民收入的一部分,这样做补贴的边际效益会下降。我们完善补贴政策的主要想法是将补贴杠杆和价格杠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最终促使农民增产,通过增产实现增收。

(四)建立种粮成本调控机制,使种粮成本稳定在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种粮补贴涨一点,农资价格低一点”是广大农民近年来的迫切愿望。如果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不仅弱化惠农政策效应,反而会损害农民种粮利益。为此,在稳定粮价与增加粮补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种粮成本调控机制,防止农民种粮成本过度上涨,从根本上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改革化肥流通体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化肥供求平衡。近两年来,农资价格上涨反映最大的就是化肥价格的上涨。每年农民都反映,化肥上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增产和价格的提高带来的好处。化肥的流通体制,现在仍然在改革当中、构建当中。由于我国化肥供需缺口大,生产原料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从供给上改变目前局面还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在流通方面,通过商业储备、国家储备,淡储旺销等形式寻求破解之道。二是要建立高效的农资流通机制。除了化肥之外,包括种子、农机等其它农资也存在一些侵蚀农民利益的问题,体制机制还需要完善。三是要完善相关的关税政策,加强化肥等农资的进口调控。今年以来,我们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增加进口、限制出口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5% 、财力只有全国的49% ,粮食产量与财力状况很不匹配,产粮越多、包袱越重、财政越穷,主产区地方政府缺乏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省级财政也要加大产粮大县补贴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收相协调,从机制与体制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政府共同来保障粮食安全,要大家都热起来,最好是从下往上热起来。一是健全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机制,加大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困难、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今年,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总额已达到了165 亿,奖励最多的县奖励资金已达到8000 多万元。如果将来继续加大奖励力度,产粮越多奖励越多,产粮大县拿到的奖励资金将超过亿元,比上几个大项目还要来得稳定。二是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占全国的80%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占67% 。中央财政资金应继续向主产区倾斜,逐步减少主产区的财政负担,并尽快调整粮食风险使用方向,使之更好地保障市场调控需要。三是加大对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要将粮食安全作为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将来还要加大权重,这是纵向的,中央对地方的,还要建立地方之间横向的利益调整机制。四是建立地区责任机制,落实当地政府粮食安全的责任。中央主要负责全国性的粮食调控和体制机制建设,各地的区域性的粮食安全应该主要靠地方政府。三中全会指出,各地区要强化扶持政策,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各地都应要认真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细化政策目标,加大粮食投入,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充实地方储备等任务落到实处。

(六)建立完善高效率、低成本的粮油市场调控机制,实现粮食供求的紧平衡 。 粮食供求紧平衡是我国粮食供求的一个客观描述,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粮食供求略有缺口。由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很低,不调控,只要缺一点,价格波动就很剧烈,这是粮食市场的一个特性。紧平衡仅靠市场难以自动实现,需要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粮油市场调控机制。一是完善储备调控机制,增强粮食储备调控能力。按照“以丰补歉,预先防范,完善布局,科学储备”的要求,强化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轮换、收购、抛售机制,提高调控能力;要切实加强储备粮财政财务管理,完善费用包干体制,降低调控成本。“看得见的手”要讲究成本,不能不计代价。轮换、收购、抛售都要以财政能力为基础,要预先谋划、适时而为。二是创新粮油进出口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政策调剂国内余缺。我们始终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首先是立足国内,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为调剂国内的余缺,稳定国内的粮食安全来服务。该出能够出得去、该堵能够堵得住、该进能够进得来。

(七)建立高效通畅的粮食流通机制,促进粮食产销衔接 。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出现的一些隐患,直接表现为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流通不畅。要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必须加快建立高效通畅的流通机制,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一方面要以市场主导、企业经营、政府推动、互惠双赢为原则,加快构建产销衔接新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支持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粮食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粮食经营,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粮食从产区向销区流通。主销区、主产区政府应积极研究财政贴息、运费补贴等财税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鼓励产区企业到销区从事粮食批发等,建立政府引导和促进产销衔接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货畅其流。政府要加大对重要粮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区域性、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支持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地区重要物流节点的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现有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八)健全完善粮油作物保险机制,支起粮食生产的“保护伞”。 随着近年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机制是抵御种粮自然风险、确保收入稳定的最有效的市场化办法, 也是国际通行作法。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分担机制”。虽然说,农业保险是最有效的市场化办法,但建立这个机制光靠市场是不够的。中国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国家,每年很多产粮区都会受灾,个别甚至绝收,保险保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保险机制还有很多问题,其规模还不足以担当起这个责任,也还没有建立起再保险分担机制,财政要起推动作用。要在各地现有农业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探索,坚持立足国情、立足省情、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作物保险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一是合理确定保险范畴。初期主要是防范灾害风险,以后应以此为基础,逐步探索运用保险机制保障农民基本收益。二是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性保险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作物保险。三是完善财政负担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探索粮食补贴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减少政府、农民和企业成本,调动各方参保、承保的积极性。积极推动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逐步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巨灾风险。

四、立足当前,切实抓好明年财政粮食工作

构建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抓好当前和明年财政粮食工作。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预测明年将可能进入或者即将进入经济衰退期,我国经济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持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任务更加繁重。各级财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当前形势,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调整完善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落到实处。 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一项重大民生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财政部党组也非常重视和关心。一定要将政策完善好,落实好。为更好地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明年继续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将进一步完善直接补贴的方式。现在各方面对补贴政策有一些反映,希望直补能够更加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发挥它刺激增产的作用,使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完善种粮补贴方式和办法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增强操作性,提高补贴实效。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工作难度很大,大家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办法,确保政策顺利实施,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个种粮农民。

(二)用好管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做到奖励资金与粮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四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产粮大县财政困难的局面普遍有所缓解,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需要大胆探索创新。今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分配应与地方粮食生产和投入更加紧密地挂钩,地方多投入、多产粮、多调粮,就多奖励。否则,就少奖励或退出奖励,更好地体现政策导向,促进地方多投入、多产粮、多调粮。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对产粮大县的监管,加强追踪问效,督促地方政府用好奖励资金。

(三)创新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粮食市场的稳定 。 我国粮食经过连续5年增产后,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的衰退以及国际粮价的走低,国际国内价差正在拉平,明年我国粮食可能会出现部分地区、部分品种的阶段性过剩。明年粮食市场调控的重点可能要从长期“防少”转为短期“防多”。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提前研究对策,把握政策的前瞻性和工作的主动性。为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明年最低收购价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已提前公布,水稻上升幅度也不会小。要采取措施,促进市场价格和粮食产量的同步提高。如果届时销区价格不能适度上涨,产销价格不顺,国家收购的压力将更大,财政支出也将大幅增加。地方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落实好自身责任,要服务宏观调控大局,支持引导当地粮食企业入市收购。

(四)继续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促进增收节支 。 目前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计明年财政收支形势比较严峻,支出压力大。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要通过合理化的制度设计、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提高粮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着力加强粮食财政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建好、管好、用好补贴网。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财政基础工作,也是科学理财的重要体现。对此,国务院领导和谢部长都很重视,一直关注着此项工作的进展。各地一定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务必建好用好补贴网。要继续落实好财政厅长负责制,加强补贴网建设的组织协调;要在补贴网资料收集、人员培训、网络维护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做到资源共享,上下一体;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对没有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相应扣减财政资金。希望大家不要把补贴网建设当成一项额外的工作。

(五)尽快充实财政粮食工作人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加强粮食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财政粮食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粮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已培养出一批懂业务、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少事多、管理基础弱化等的问题,影响财政粮食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注重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充实干部队伍,为推进财政粮食工作打好基础。

同志们,做好财政粮食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财政经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拓财政粮食工作新局面,推动财政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篇3

同志们:

这次全国财政教科文工作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xx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两年全国财政教科文工作,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教科文工作的总体要求,部署今明两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两年的主要工作

两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教科文主管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投入增长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教科文领域的民生,大力支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力支持文化发展与改革,不断提高教科文财政管理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财政教科文投入实现了新跨越

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科文投入的规定,不断完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提高了投入水平,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增长幅度,都实现了新的跨越。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科文支出连续跨过7000 亿和9000 亿大关,20xx年比20xx 年增长了50.11% 。其中:20xx年,教育支出7065.35 亿元,比20xx 年增加2399.66 亿元,增长51.43% ;科学技术支出1774.52亿元,比20xx 年增加439.22 亿元,增长32.89% ;文体广支出891.85 亿元,比20xx 年增加409.64 亿元,增长84.95%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新增教育、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明确要求,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新增经费向农村倾斜。20xx 、20xx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分别为189 亿元和411 亿元,年均增长96.91% ;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文化方面的支出分别为30.39 亿元和62.08 亿元,年均增长79.46% 。

(二)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 制改革全面推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改革进展顺利,成效十分显著,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温家宝对这项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农村联产承包 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并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据统计,20xx-20xx 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将达到2 652 亿元。这项改革全部免除了近1.5 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国家规定课程的免费教科书,约1100 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费,农村中小学经费 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继续实施“985 工 程”(中央财政二期投入189 亿)、 “211 工程”(中央财政二期投入25 亿)、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中央财政共投入25亿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 中央财政20xx年投入20 亿 )等重大项目 ,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高等教育 办学质量的提高 。

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高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工程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计划等。20xx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中职国家助学金的投入达62.7 亿,促进了职业教育转变办学理念,提升了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xx年,启动实施了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和学校内部助学制度,从制度上解决了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20xx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4 亿元。全国1800 多所高校的400 多万名学生和1.5 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 多万名学生获得了资助。在甘肃等5 个省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三)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迈出了新步伐

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 年)》(以下简称 《科技规划纲要》), 财政部参与制订了60 条《科技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99 项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涉及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 20xx 年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报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完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强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在继续增加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投入的同时,加大对科研院所正常运转经费的保障力度,新增设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条件投入,建立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投入的新机制,扭转了长期以来竞争性科研经费比重偏大、稳定投入不足的局面,形成了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新体系。一些地方也在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重点支持《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前沿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专项。 中央财政对“863 ”、“973 ”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经费投入由20xx 年的84.64 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16 亿元,增长33.8%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投入由20xx 年的26.95 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2.96 亿元,增幅达51.9% ;支持了16 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支持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xx年安排2.2 亿元启动了水稻等10 个大宗农产品的试点工作。

(四)财政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了新局面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20xx年,中央财政安排25 亿元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6.63亿元支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还安排资金支持了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和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了对全国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遗址”保护的支持力度,支持 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公益性出版物的出版 。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20xx年,中央财政设立2 亿元的“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加强市场监管,鼓励原创,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三个重点,积极推动打造成熟的动漫产业链。一些地方也采取有效措施,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 。

支持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制定 财政税收、资产管理、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积极推动广电、出版、艺术表演团体等体制改革工作,许多地方顺利完成了出版集团转制和改制、组建演艺集团等 。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xx年9 月,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了财政部门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和党委宣传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职责。

此外,从20xx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两年间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25.89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0.13 亿元,惠及目标 人群219 万人;实施新阶段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两年间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7.59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99 亿元,惠及目标家庭25.32 万户;20xx年启动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涉及目标人群9.67 万人。通过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实现了由“处罚超生”向“奖励少生”转变,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新机制逐渐形成。

(五)事业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加强事业财务管理。一是根据部门预算、国库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政府收支科目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财政部组织力量对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规范收支管理、加强经济核算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草案。二是改革和加强了专项资金管理,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的经费分担机制;许多专项资金实行了因素分配法;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挥了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推进了基金制管理模式,发挥了基金制在支持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三是优化了资源的配置。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央和地方还积极开展了财政教科文资金的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加强事业资产管理。20xx 年,财政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明确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初步建立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监管体系。20xx 年,财政部印发了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目前, 28 个省(区、市)财政厅(局)成立了资产处, 出台了地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办法。 20xx年,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为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过去两年,财政教科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各级财政部门、教科文主管部门和教科文事业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国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代表财政部党组,向全国财政教科文和事业管理工作者表示慰问和感谢。总结两年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把握大局,主动服务。 我们始终注重把财政教科文工作放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局中来思考和谋划,深入领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科文事业发展改革和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研究财政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教科文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教科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研究解决教科文领域的民生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上学难、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等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赞扬,在国际上也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三是更新理念,改革创新。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不能用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开展财政教科文工作。我们许多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和改革创新。这两年我们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和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等方面取得的许多制度突破,都是更新理念和改革创新的结果。

四是依法理财,科学管理。 资金分配和财政管理,都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始终把管理放在财政教科文工作的重要位置,不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而且还进行了许多管理上的创新,使财政教科文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比如,在许多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实行了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资金的办法、因素分配法、目标管理法等,使资金分配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减少了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权”。

五是加强协作,共谋发展。 做好财政教科文工作,推动教科文事业发展,必须加强财政部门和教科文主管部门的密切协作。否则,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这两年取得的许多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部门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舟共济、通力合作。

尽管财政教科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面临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财政教科文工作发展的理念、改革的理念和管理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支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和完善教科文领域民生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资金管理还比较薄弱,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分轻管、管理粗放、忽视效益的现象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教科文工作的总体要求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过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际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增强综合国力,关键要靠科技和人才,提高国家软实力。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些无疑都对教科文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党的xx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逐步 增强,今年财政收入可望突破6 万亿大关,为教科文事业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与改革,是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财政教科文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 任务。

根据xx大精神和财政部党组关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部署,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教科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xx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关于教科文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财政部党组对财政教科文工作的总体要求,更新投入理念,着力加大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自主创新,着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努力促进教科文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更新投入理念,着力加大投入

实现教科文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新形势下,增加财政投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投入理念,用新的理念,指导财政投入的增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牢固树立五个理念:

树立依法投入的理念。增加财政投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确保财政教育科技经费法定增长,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 的目标,要落实财政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

树立制度先行的理念。增加财政投入,尤其是涉及民生等重大投入,必须立足长远,精心谋划,做好制度设计。只有好的制度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科文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政策导向作用,拉动财政投入的大幅增长。

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加财政投入,必须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通过投入促进教科文事业的改革,又要推动财政投入机制自身的改革。这样才能建立起教科文事业与财政工作改革的联动机制,才能促进教科文事业在改革中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树立规范范围的理念。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的范围,明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及教科文公共产品的属性,重点支持教育、公共科技和公益性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财政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教科文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促进教科文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保障好教科文事业重点项目的实施。

在树立五个理念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习惯于对“物”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人”的支持的转变。教育、科技和文化本质上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在制定相关投入政策时,就要科学把握教科文领域中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特点和规律,把财政经费供给的规律和教科文事业发展内在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以广大教科文工作者是否满意为标准,建立更加有利于调动教科文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财政投入新机制。

二是实现从单纯对单位或项目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平台”、“体系”、“网络”支持的转变。为使教科文事业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投入的视野不能仅局限在对某一单位或项目的支持上,要注重支持打破部门、单位、所有制、中央和地方的界限,搭建教科文资源的共享平台和网络体系,发挥资源的集成、系统、共享的优势和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更加注重对投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财政教科文投入要转变传统的单纯增加投入、粗放的投入管理方式。增加投入既要有政策的设计,也要有管理的设计,这就需要有规范的制度、科学的标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使投入的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xx大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不仅负有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xx大的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必须全部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并结合财力可能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薄弱环节和薄弱学校倾斜。要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校舍安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要落实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支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根据高中阶段教育特点,进一步完善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实现与普通高中1 :1 配置的目标。要逐步建立公办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严格控制豪华办学。

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针,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职业教育投入新机制 。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的生均定额标准。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促进 职业学校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注重技能”的办学模式,重点加大对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

支持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对高等教育要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针,合理确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在政府、社会和受益者个人之间的分担比例。逐步改革高校拨款制度,根据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学科类型及办学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实施好“985 工程”和“211 工程”。继续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要认真研究高教体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的财政投入政策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投入责任。研究建立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长效机制,规范和控制高校借贷行为。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切实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排使用的规范、安全、节约和有效。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要根据物价和财力情况建立相关经费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积极开展生源地 信用 助学贷款。

(三) 支持自主创新,着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xx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集约利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等,关键靠科技、靠自主创新。只有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贯彻xx大精神,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及其各项配套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着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明确财政科技投入的范围,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企业竞争前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究;通过相关政策和必要的引导性资金对企业研发予以支持。要根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另外,还要根据中央与地方科研任务的不同,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科技投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突出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要按照《科技规划纲要》对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科技重大专项的部署,加大支持力度,尤其要保障好16 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在科研项目的资金安排上,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抓住关键环节,突出自主创新,解决重点问题。加大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力度,支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等。

支持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支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加大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统筹力度,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落实和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

(四)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xx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完善财税政策,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要科学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内容,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状况,优化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研究制定财政投入的范围、标准和方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财政投入要重点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要有效促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转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要大力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大文化工程,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有区别的财政投入政策。对政府兴办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既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又要创新投入方式,建立绩效与奖励机制,促进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对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承担政治性和公益性任务的新闻媒体,以及体现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艺术院团,扶持方式要逐步由财政直接投入向购买服务转变。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的博物馆经费保障机制。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积极的扶持。要通过制定财税等相关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环境、提供动力;设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资,利用资本市场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依法理财、科学管理是各级财政部门、教科文主管部门和单位的重要职责。随着教科文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资金投入规模的日益增大,必须高度重视资金管理工作。要坚决克服重分配、轻管理,管理粗放等现象。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快修订、适时颁布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研究制定事业支出标准制度,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规范预算管理。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到位率。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均衡性,把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落实到教科文主管部门。

强化支出监管。要保障教科文事业的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和节减一般性开支。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坚决反对花钱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行为。严肃财经纪律,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财政教科文经费。建立健全覆盖财政教科文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重点加强涉及民生和教科文重大项目资金的监督。

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根据财政教科文管理的需要,加强基础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基层教科文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

(六)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是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做好财政教科文工作的组织保证。

要加强财政教科文干部思想建设,深入学习xx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xx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财政工作和教科文事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加强财政教科文干部能力建设,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拓宽知识面,开阔工作思路和视野;加强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要加强财政教科文干部作风建设,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加强财政教科文干部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常性地开展基本理论、理想信念、从政道德、优良传统、党纪法规等教育,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内部制度建设,用制度管钱、管事、管人。

三、今明两年的重点工作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增长, 20xx年已达5.13 万亿元,今年1-7月全国财政收入为4.09 万亿元,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大大增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年我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美国次贷危机等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特别是7 月份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改善民生、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支出增加较多,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收支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级财政部门和教科文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财政形势,安排好 今明两年的工作。下面,我结合财政中心工作和教科文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今明两年应做好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是确保实现改革目标。明年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目标要提前实现,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各项改革资金落实到位,尤其是生均公用经费要达到中央确定的基准定额标准。各地要按规定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启动实施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取消寄宿生住宿费。妥善解决好高寒地区学校冬季取暖问题。二是强化改革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的管理责任,建立资金投入反馈机制,制定详细的资金拨付时间表,强化学校预算编制,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开展对改革资金的绩效考评试点工作。

扎实做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各地要确保资金落实。同时,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特别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中央财政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并且解决较好的地区给予奖励。各地要结合免除学杂费工作,加大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若干突出问题。一是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除险排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要结合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加以解决,确保校舍安全。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巩固普九成果,重点解决部分地方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逐步提高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总体投入水平。各地要结合财力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对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农业和地矿等艰苦专业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按规定比例将城市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拓宽职业教育的筹资渠道,支持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办职业教育。

实施支持职业教育的重点工程。中央财政继续实施高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工程、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快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为落实好中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奠定基础。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培训财会人员,健全会计账户,规范收支管理,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

完善高校财政拨款制度。今年,中央财政将对中央高校拨款制度进行改革。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建立以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补偿经费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财政拨款制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完善高校拨款制度。

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211 工程”(三期)已经启动,中央将投入100个亿,地方也要大力支持本地区“211 ”学校的建设,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xx 年,将启动“985 工程”(三期),要根据中央要求,结合《科技规划纲要》,做好“985 工程”(三期)的规划,充分发挥“985 ”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控制财务风险。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加强领导,深入调研,分析并切实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各高校负责人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切实履行职责。理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会制度和内控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流程,切实控制高校财务风险,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还需强调的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做好20 个省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要检查督促高等学校和中职学校按规定足额提取助学经费,做好校内助学工作。根据物价情况,做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食堂伙食补助工作。

(四)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结合科研机构改革和科研机构绩效,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大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与科技等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实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科研装备购置的联合评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资源的分散重复配置,逐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保障科技重大专项实施

今年,16 个科技重大专项已陆续启动实施。16 个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规划纲要》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财政对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将给予重点保障,地方财政要根据地方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的相关任务,给予经费支持。要根据科技重大专项的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审核。要明确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的责任主体,强化经费管理责任。要加强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区域科技创新

要根据科研机构、大学承担的科研任务、绩效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给予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

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针对制约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引导中央级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力量与地方科研力量联合,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链。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七)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

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方案。 逐步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建设、人才技术条件和组织运行等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以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 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积极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逐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展示和服务水平。中央财政设立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专项资金和农村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加大对地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地方增加投入。

同时,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机制,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力度。要 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程度,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级,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投入责任。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大遗址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根据上述原则,明确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要通过 普查、定级,切实加强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 支持做好抢救、保护、利用工作。

(八)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并落实相关财税政策。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政策出台后,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产业主要靠政策,同时财政可以通过提供“种子资金”、财政贴息、风险投资等给予支持,推动构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中央财政设立10 个亿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不同方式支持动漫、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用金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采取公司制运作,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项目推进。

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 切实履行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加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做好国有文化企业产权管理、重大投融资活动管理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等工作。

(九)支持计划生育“三项制度”的实施,推进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

按照国务院要求,财政部会同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三项制度”的意见,从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从20xx 年开始,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 奖励扶助制度的标准提高20% ;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将在现有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象范围。各地区要按照要求落实资金,确保“三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十)全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一是争取明年出台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同时全面修订各项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为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预算和支出管理。重点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及结余管理;加快支出标准制度建设,对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重要支出,可以先行制定支出标准。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科学设置专项资金项目,严格申报审批程序,规范专项资金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四是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明确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管理的积极性,推进信息化管理,按规定实行信息公开。

加强资产管理。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新的“三定”方案,明确了财政部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职责。下一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照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监管的职责,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二是完善规章制度。财政部将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办法。各地区、各部门、各事业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制定并完善相关资产管理办法。三是夯实基础工作。 配合国家标准委修订《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保证。完善和推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全方位的贯通。四是推进管理创新。要建立和完善 资产配置标准,逐步将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形成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要通过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搭建共享平台,提高使用效率。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认真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灾区教科文系统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资金的测算与安排,统筹使用好中央财政恢复重建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受灾地区财政资金。各地要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生源地为地震重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别资助政策,确保这些学生顺利就学。有关省份要使用好中央安排的 计划生育再生育免费服务专项经费,妥善解决地震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家庭再生育问题。

同志们,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财政教科文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xx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勤奋工作,促进教科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